风格里哦

觉悟社·君山隐修会高层。爱生活者。

微信公众号——有觉悟社youjuewushe

【你要抬头,才发现梦有多远;你要迈步,才知道它有多近。】--从哈利·波特最后为什么没死说起

文/风格里哦


网瘾少年小A,其实一直想做个上进的好学生,却总是败给了自己。

别人在上课时他在上网,别人下课了他在上网,别人又上自习去了他还在上网......总有那么一刻,他也不那么淡定了。他急急切切地放下鼠标。去操场跑了几圈,大汗淋漓地归来,再痛快地冲个澡。仿佛灵魂都得到了精华,于是擦干头发坐下,开始列计划。他盘算着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落下了多少距离,下定决心重新做人。从星期x起,开始xx行动;明天开始,再也不去网吧。要戒掉一切不良行为,每个月读x本书......

做计划的时候人总是会很兴奋,激动无比。鼻翼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不由自主地抖着腿。用红笔圈来圈去笔细细推敲日历,删删改改终于弄到自己满意,喃喃叨叨安慰自己,仿佛定下一个月的折磨预期,就能弥补自己上个月的空虚浪费。结果第二天醒来,躺在床上,激情退去,安慰自己这才第一天,别一开始就搞得那么累,睡足了再起来吧,起床已是中午。当第一天被混过去之后,往往再难克服地心引力般无时无刻不在拉拽自己的惰性。三天,五天,一星期......终于开始心浮气躁,只要有一项计划没有做到,破罐子破坏的念头就足以萌芽,一事未成,之后万事皆废。心中挥之不去的是已经不能完美完成计划的挫败感,于是思考再三,只能重新妥协,寄希望于下一次的“重新做人”。如此循环,一次次撕去日历,一次次把开始行动的日期延后。计划期愈来愈长,实践期愈来愈短,渐渐的目标对自己越来越没有约束力,前进的势头越来越低落。

终于有一天,刚打开书皮的小A忍无可忍,“啪”地一声合上,去他x的,上网去!

小A其实并不孤独——

白领族打给家里的电话,毕业生第一次实习的尝试,出国党一天200个单词的计划,单身狗对喜欢的人说上一句不做作不别扭的“你好”......有时候甚至连计划期都省了吧,偶尔被一篇文章,一个节目,路人一句无心之语所触动。联想到自己,或心底泛酸痛下决心,或吐气握拳志有所向,却是比“说说而已”更为内敛的“想想而已”——明天一定跟ta大声打个招呼,忙完这段时间就回家去看看......然而情绪过后,已经再提不起兴致。

其实,到底是为什么?是怕么?就是怕吧。怕,无非担心无法实现而已。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明知自己希望某个结果,明知只要去做也不是不可能实现,只是思维到此急转直下,变成了可就是做不到的无奈摊手。

为什么别人都能自然的行动?而我却要强逼自己呢?即使最后做到了,不也已经不如人家了吗?

我为了完成任务式地去行动,这到底还属不属于我的本意呢?或者我本来就是确实做不到的啊。

思维陷入自我纠结的泥潭,走不出来。

《哈利波特》系列,本世纪最畅销的系列小说之一。虽然现在早已完结,但是当年在全民翘首期盼结局的那些日子里,读者们有猜过吗?这样一部连载多年,伴着很多人一同成长的小说,它最后的结局,会不会落入主角不死的俗套呢?也许本来是不会的......

罗琳女士在第七本书没出来之前,就多次在各种场合向书迷透露,哈利可能活不到最后。事实上当系列完结后接受采访时,她也说过,自己本来是要牺牲哈利的。毕竟大团圆的结局我们看得太多,罗琳这样有想法的作者从来不满足于创作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然而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依然收获了一个能够猜到的结局。虽然也有人牺牲,但是主角哈利成功干掉了伏地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到底为什么罗琳改变了念头?为什么哈利没有死去,变成一个不落俗套的独特结局?


因为读者不想。

成千上万的哈迷在得知这一可能的消息后,通过各种途径给罗琳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哈利活下来,“我们已经禁不起再失去更多的人了,请让这个陪了我十年的男孩陪我到最后。好吗?”“不要他死,虽然您才是作者,但是不要好吗?”这是那些信里出现的最多的句子。大批大批的读者和粉丝,他们处于本能地去寄信,去表达,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妥。

我们追一个故事追完了整个童年,我们喜欢这个一起长大的角色,希望能有个happy ending。没人会去想自己也许正在改变本来既定的结局,没人会觉得强行让一个故事有一个符合自己的期待的结局,也许会破坏原本应该是完全未知而新奇的阅读体验。

也许人与人的某种区别就体现于这种时候。小A会觉得自己不是作者,一本别人写的小说如何发展我又怎么可能改变呢?即使真的有机会,能左右作者的想法,可这难道不就变味了吗。他本来就是要死的,只是我强行要求才改写了结局,这只是作者为了安慰我而已,那我还是老老实实接受自己讨厌的结局吧。

但总会有另外的人。我不喜欢看到他死,既然我不希望看到这样一本书,既然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只要作者还没动笔,我就有机会改变什么。也许日后看书时会别扭地觉得,这里的改变也只是因为我们的意愿,而实际上他本该死的。但无论怎样,在还能挽回的时候,我就愿意做一些事情去影响结果,我就是希望哈利活下来,我就是希望能看到一个美好的结局,与其说服自己的无能为力,不如为之尝试一次。

有些事情我确实不知道,

比如强迫自己每个星期陪父母聊聊天会不会因为任务式的行动而心生尴尬;

比如把钱交给他人保管好让自己不会乱花的时候,会不会暗叹自己失败的自控力,如果钱在自己还是会随意挥霍,永远比不了真正自觉的人;

比如每次跟喜欢的人说完话之后,脸红心跳之余会不会依然轻轻懊恼每次都是自己主动去搭起的话题;

......

我猜,只要去做了,我会知道答案。

当年的我,一直记得《哈利波特》的主题,反复渲染的爱是最伟大的魔法的论调。然而直到最后一战的时候,没有任何奇迹的出现。复活石没有带回英俊的小天狼星;邓布利多脱去伪装,不再是那个完美的神;哈利也没有因为所谓的“爱”而实力大涨,没有什么大爱化为元气弹的情节,没有什么众人举起手来给主角力量。哈利在单挑中胜过过伏地魔,他依靠的仅仅是老魔杖的威力。

然而当我看到《哈利波特》最后一本书的扉页时,一切都明白了。在每一本书前都写上自己感谢的朋友和亲人的名字,这是罗琳的惯例。而《死亡圣器的》的扉页上,写着如下内容:

本书作为献礼分成七份,献给:

耐尔,

杰西卡,

戴维,

肯奇,

迪,

安妮,

还有你——

如果你始终忠于哈利——

直到——

最后的最后。


邓布利多赢了,不是用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用人类最宝贵的情感所推动的一步步计划和伏笔,一位位高尚的人的付诸行动。没有斯内普对莉莉真挚的爱,哈利手中的老魔杖应该在对面那个魔头手中;没有哈利对全校师生的爱,伏地魔就不会因为最后一个魂器的自我牺牲而被打败;最重要的是没有全体书迷的执著,情节就不会如此发展,最后的结局也许天差地别。

就是这么合情合理的具体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爱从来不仅仅不是美丽感人的语言,然后由心愿幻化成一个最终可以寄托的奇迹,爱永远符合逻辑和真理,永远只在行动中体现。原来即使在童话故事里,所谓奇迹的魔法也从来不存在。


从来存在的——是因为想,所以去做;因为去做,终于实现。


评论 ( 2 )
热度 ( 47 )

© 风格里哦 | Powered by LOFTER